1.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(1921年,上海)
知识点:1921年8月,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,作为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构,出版《劳动周刊》,在各地设分部,推动全国工人运动发展,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撤销。
2.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(1922年,广州)
知识点:1922年5月1日,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,代表12个城市110个工会、34万会员。大会通过《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》等决议,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,奠定全国工会联合基础。
3. 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(1925年,广州)
知识点:1925年5月1日,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,通过多项决议和章程,选举林伟民为委员长,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式成立,实现全国工会运动团结统一。
4. 五卅运动爆发(1925年,上海)
知识点:1925年上海日资纱厂枪杀工人顾正红,5月30日学生、群众抗议遭英巡捕逮捕屠杀(五卅惨案),激起全国罢工罢课罢市反帝浪潮,彰显工人阶级的领导力量和主力军作用。
5.省港大罢工爆发(1925年,广州、香港)
知识点:1925年6月,为支援五卅运动,香港、广州工人罢工。23日广州游行遭英军屠杀(沙基惨案),罢工委员会设纠察队封锁香港。运动持续16个月,是世界工运史上时长居前的罢工,沉重打击英帝国主义。
6. 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(1927年,汉口)
知识点:1927年6月19日,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在汉口召开,强调工农团结、支持北伐,揭露蒋介石叛变,号召斗争,革命危急时刻凝聚力量未果,会后大革命失败。
二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(1949-1978年)
1. 《共同纲领》确立工人阶级领导地位(1949年,北京)
知识点:1948年10月,中共中央着手起草《共同纲领》,经李维汉、周恩来等多次修改。1949年9月29日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《共同纲领》 。
2. 新中国首部《工会法》颁布(1950年,北京)
知识点:1950年6月29日,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》,明确工会性质、权利与责任,保障工人权益,奠定新中国工会法制基础。
3. 工会七大召开(1953年,北京)
知识点:1953年5月2日至11日,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。出席代表830人,代表全国1020万会员。大会总结了以往工会工作经验,确定了有计划经济建设时期工会任务,通过相关决议,选举赖若愚为全总主席,刘少奇为名誉主席。
4. “鞍钢宪法”提出(1960年,鞍山钢铁公司)
知识点:1960年3月,鞍山市委上报工业技术革新报告,毛泽东批示肯定其“两参一改三结合”(干部参加劳动、工人参与管理,改革规章制度,领导、技术人员、工人结合)经验,将其称作“鞍钢宪法”并要求推广。
5. “铁人精神”兴起(1960年代,大庆油田)
知识点:20世纪60年代,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在大庆油田开发中展现出“爱国、创业、求实、奉献”的精神,被称为“铁人精神”,成为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象征。
6.工会参与公私合营企业改造(1960年代)
知识点:1953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,工会组织职工学习政策、推动资本家接受改造,协助清产核资、保障职工权益并发动劳动竞赛促生产,助力改造顺利完成,推动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,巩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。
三、改革开放新时期(1978-2012年)
1. 劳动关系市场化改革启动(1980年代,全国)
知识点:1980年代,中国开始启动劳动关系市场化改革,核心是打破计划经济下“统包统配”的劳动制度,逐步引入市场机制,推动企业自主用工和劳动者自主择业,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劳动关系体系奠定基础。
2. 上海外资企业工会组建试点(1990年代,上海)
知识点:1990年4月,伴随浦东开发开放,上海开展外资企业工会组建试点,依据法规推动建会,宣传引导企业与职工参与,为后续提升组建率积累经验。
3. 工会十二大召开(1993年,北京)
知识点:中国工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3年10月22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。大会提出工会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作用,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,推进民主管理,同时强调加强工会自身改革和建设。此次大会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工会工作指明了方向。
4.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》出台(1994年,北京)
知识点:1994年7月5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》颁布,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。该法明确劳动合同制度,规定工作时间、工资、劳动安全卫生等内容,保障劳动者权益,调整劳动关系,为市场经济劳动法制奠定基础。
5. 深圳特区工人维权运动(1980-2000年,深圳)
知识点:深圳特区工人运动始于改革开放后,随外资及私营企业增多发展,聚焦权益维护、制度创新(如集体协商、劳动争议调解)和社会参与,体现改革前沿特点,为全国提供经验。
6. 中国工运史理论研讨会召开(2000年,北京)
知识点:中国工运史理论研讨会是工运史研究重要学术活动,近年会议聚焦学习党的二十大、工会十八大精神及全总成立百年等主题,研讨新时代工运成就、经验、学科建设等内容,属于工运史研究的理论成果。
四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(2012年至今)
1. 工运服务“中国梦”目标(2012年起,全国)
知识点:工运事业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方针。
2. “三性”原则提出(2013年,全国)
知识点:“三性”原则(政治性、先进性、群众性)是在2015年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提出的,旨在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,解决群团工作中存在的“机关化、行政化、贵族化、娱乐化”问题,推动群团组织保持和增强政治性、先进性、群众性。
3. 地方工运纪念馆建设(如河南,2015年起)
知识点:挖掘地方工运特色,体现工运史研究的地方实践与传承价值。
4.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行动(2020年起,全国)
知识点:2020年,全国总工会启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行动,聚焦网约车司机、外卖配送员等群体,通过政策引导、平台合作、基层创新等方式,推动建立灵活就业群体工会组织,扩大工会服务覆盖面,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。
5. 《中国工运通史》正式出版(2021年,北京)
知识点:2021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启动“工藏:中国工运史料文库”项目,推出首批7卷工运史料丛书;2023年《中国工人运动——百年大事记(1921—2021)》出版,系统记述百年工运历程。
6. “两个确立”“两个维护”入工会章程(2022年,北京)
知识点:“两个确立”(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、全党的核心地位,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)是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(2021年11月)上提出的。
“两个维护”(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、全党的核心地位,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)是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(2018年2月)上明确提出的。